
歷史的回眸-公私協力的想像與實踐
各篇建物身世與簡介:
是一座曾位於台中市東區的電影院和劇場,日治時期1936年啟用,至2021年2月被拆除。天外天由仕紳吳子瑜出資,台灣總督府技師齋藤辰次郎負責設計建造,曾於2014年被市府列為暫定古蹟,經多次文資審議決議,2020年再次被文化部指定為暫定古蹟,而後行政院訴願委員會撤銷文化部的暫定古蹟命令,於2021年2月底由所有權人將建築拆除。拆除後保留部分構件存放於大里菸葉廠。
萬國戲院



文萌樓
台北市大同區歸綏街的文萌樓,原為一公娼館。西元1924年起大稻埕地區性產業的活絡。當年眾多酒樓當中,又以「江山樓」最為著名,而文萌樓正是依存在江山樓旁,整個街區建立起一塊情慾連結的場域。台北市文化局於2006年指定文萌樓為市定古蹟,至今仍是全台唯一被保存為古蹟的合法性產業空間,是極為重要的日治時期性產業歷史紀錄。2020年5月起進行為期兩年的修復工程,並於2022年7月重新開放參觀。
(圖片:文萌樓官網)
大舞台戲院
高雄大舞台戲院於1947年由建築師蕭佛祝所設計建造,原為上演歌仔戲,直到1950年租給林啟東專門放映電影,幾經轉折,經營至1999年停止。2006年經提報高雄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是否列為文化資產,高雄市文化局組成暫定古蹟處理小組將該建物指定為暫定古蹟,2013年經所有權人同意後高雄市文化局保存外牆的花鳥紋飾與戲院內的文物,戲院建築則於2013年已進行拆除。
(圖片:洪添賢 繪)


紅葉園

台北市三橋町陳茂通宅邸,於1933年落成,該宅邸的原始所有權人為乾元藥行經營者陳茂通。1973年轉售給正大尼龍工業,2014年由永豐餘生技承租開設江山樓,2017年因地主進行都更而歇業,文史工作者提報文化資產審議,而後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進行決議否決其為歷史建築,2018年遭拆除,目前將拆解後的物件,暫時放在正大尼龍廠房基地內。
台灣花磚博物館

2015年,徐嘉彬與朋友合資買下嘉義市林森西路上一間檜木老屋,整修成為「台灣花磚博物館」,展示收藏多年的花磚。2016年,法國Aix-Marseille University邀請台灣,且集各國的花磚文化,共同提報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日本掀起花磚熱,徐嘉彬帶領團隊至日本參展,獲得日本媒體大版面報導來自台灣的花磚,台灣花磚才又再次受到矚目。2018年7月台灣花磚博物館,獲得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的裝修補貼項目,繼續擴大文化經營的版圖。
花磚重生
2016年開始投入復刻工藝,和鶯歌陶藝師傅合作,鑽研雕法、手繪和釉彩的拿捏,並運用現代技術,重塑當年花磚。2017年,為了立體花磚開模重製,預期在募資平台上募款15萬,而最終募資金額高達500萬,遠超過原先目標30多倍,現如今,每年約有二、三萬片「重生」的花磚,銷售至禮品、建築、古蹟市場。


海外成功案例
2014年開幕的獨立電影院「The projector」是由四十多年歷史的「黃金戲院」改裝而成,至今仍保有歲月的痕跡,以及一股難以言喻的念舊情懷。創辦人在籌備階段即發起群眾募資,不僅引來各界認同,也增添了不少話題性。如今觀賞電影時可配上一杯啤酒,所播放的各類短篇電影中,也不乏當地年輕新秀的執導作品,可稱為當地新一代的藝文綠洲。